●国内立法动态. 0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十二部法律修正案... 0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审... 1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商标法的决定... 2
●法学研究动态. 2
法学教育的发展和前景... 2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诉讼策略... 3
启蒙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进程... 3
法律与宗教...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 4
网络社会治理理念和法律规制... 4
法治中国建设理论与实践... 4
劳教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方案... 5
证据科学与司法文明... 5
司法公正与性别平等... 5
法治中国背景下的行政法治... 6
2013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修正案的决定,通过一揽子修改法律的方式取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文物保护法外,这次修改的法律还涉及草原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煤炭法、动物防疫法、证券法、种子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通过一揽子修改法律的方式取消和下放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是必要的,此次12部法律的修改只涉及国务院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的条款。(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内容由原6章50条增加到9章85条。新增条款多数属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和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家庭养老进行了重新定位,增加了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建设等内容。新法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社会优待、失智老年人监护制度、老人享受补贴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突出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回去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则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新法强调了赡养人对老年人有提供精神慰藉的义务,特别是“常回家看看”的首次入法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体现了政府部门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态度和政策。(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
2013年8月26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二次审议稿对20多处条文再次作了修改,进一步加大了保护消费者的力度。
设立黑名单制度,强化经营者义务。针对目前日益恶劣的不诚信经营现状,草案二审稿特别增加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草案对此专门增加了黑名单制度,规定经营者有不诚信的行为,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有关部门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网购无理由退货增加除外情形。草案二审稿吸收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将不宜退货的商品作了具体规定。草案规定,消费者退货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交付的报纸、期刊;其他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
加大处罚力度,假一或赔三。草案二审稿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制假售假等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两倍;增加惩罚性赔偿的额度为三倍。加大了惩罚性赔偿的力度,威慑力更大。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应担连带责任。为加大打击虚假广告的力度,草案在初审稿的基础上,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此外,草案还加大了对电商等网络平台提供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知道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8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我国商标注册量剧增,现行商标法一些内容出现了不适应实践需要的情况:商标注册程序比较繁琐,商标确权时间过长;驰名商标制度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恶意抢注商标情况比较常见,商标代理活动不够规范,商标领域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商标侵权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有待加强等。这次对商标法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增加关于商标审查时限的规定;二是完善商标注册异议制度;三是厘清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四是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五是规范商标申请和使用行为,禁止抢注他人商标,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六是规范商标代理活动。(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
●法学研究动态
2013年6月14日,以“法学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和前景”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汉堡大学法学院Hinrich Julius教授、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张福森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就“法学教育的发展与经验、法学教育是学术还是职业、法学教育的职业与职业技能、法学教育的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与欧洲的法学教育”等八个议题认真探讨,以期创新法学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资料来源: 法制日报)
2013年6月14日,“国际知识产权”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及海峡两岸的国内专家就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和诉讼策略进行研讨,为中国企业保护自有知识产权、防范侵权风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资料来源: 法制日报)
2013年6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西南政法大学共同主办的“启蒙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进程”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柯锦华、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与会学者分别阐述了对法治启蒙的看法,就法治人文思想研究、法治研究方式等问题各抒己见,并对研讨会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此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自由的思想碰撞,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作出了贡献。(资料来源:法制网)
2013年6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法律与宗教”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道教的社会功能”。论坛探讨了道教的尊道贵德、通和达生的精神落实到社会层面,就形成了伦理建设、化解矛盾、精神慰藉、理性教化、养生医疗等各项社会功能;全面阐释了道教的社会功能,重视道德、宗教和法律之间的三维关系。
2013年7月2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宗教与法治——关于宗教财产的立法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法学界与宗教界的代表及“2013年宗教与法治暑期培训班”的学员共七十多人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与近年来国内关于宗教与法治的历次学术研讨会相比,其最大不同是开始了从理论探讨向如何通过立法对具体问题进行法律规范的转变。与会者运用法治思维,围绕宗教财产的归属及退还、宗教机构的内部治理与财务监督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务实的讨论,对宗教财产的立法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资料来源:法制日报)
2013年6月26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百余名中外网络安全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这一主题,通过专题报告、自由讨论、总结发言等方式建言献策,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推动网络安全立法,构建网络法律体系”方面取得了共识。(资料来源:法制网)
2013年6月30日,“网络社会治理理念和法律规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信息室原主任魏耀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局长刘正荣、新浪微博总监李峥嵘、百度副总裁梁志祥以及清华大学的二十几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从微博问政到网络社会治理”、“没有围墙的政府”等主题进行了研讨,认为网络社会的管理,需要多措并举,法律应当在引导网络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中起到主导作用。(资料来源:法制网)
2013年7月1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法学院、《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法治中国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近二十所高校的二十余名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深入研究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分四个单元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第一单元由张文显教授做了题为“法治中国:中国人的法治梦”的主题发言。第二单元主题为“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化”、“法治中国的推动力”和“法治板块划分”,“理论研究对于法治中国的意义”、“加强立法法理学研究”,以及“法治的形式与实质”。第三单元议题为“法治中国:理论意义与现实道路”和“法治语境下指导性案例的分类研究”。第四单元主题为“法治中国的定位、内涵以及核心理念”和“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会议形成了关于“法治中国”问题的重要共识,进一步明晰了“法治中国”的基本内涵,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
2013年7月27日—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劳教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方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法实务部门的7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研讨会就社会广泛关注的劳教问题,从法理、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犯罪学、刑事政策等角度探讨了劳教制度具体应该如何改革。与会专家、学者和法律实务界人士集思广益,就废止劳教的具体路径、建议方案,犯罪门槛下降对刑法和刑诉法带来的挑战,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与正当程序,司法职权配置与制约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热烈交流。(资料来源: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
2013年7月20-21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办的第四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150余位证据法学家和法庭科学家齐聚一堂,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证据科学与司法文明”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美国西北大学威格莫尔特座教授罗纳德 J. 艾伦指出,证据法对于法制和文明意义重大,理性和人类文化的共同点,普世的人类逻辑和知识连贯性,使得世界各国的证据法研究具有共性。证据法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证据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法制建设非常重要。(资料来源: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
2013年8月1日—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司法公正与性别平等”研讨会暨“性别与法律研究网络”2013年年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2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司法人员社会性别培训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司法实践与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立法与司法”几个中心议题进行了紧张而热烈的讨论。通过此次研讨,提高法官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司法实践实现公平正义,促进法律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主题明确化。(资料来源:中国法学创新网)
2013年8月17—18日,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哈尔滨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法治中国背景下的行政法治”,具体包括“行政法治的基础理论”、“法治政府评价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的立法保障”、“行政审判体制改革”和“行政法治中的行政检察制度”等五个议题。与会代表围绕上述议题分六个单元进行了研讨,对行政法治理论与实践达成了深层次的共识。(资料来源:中国法学创新网)